【讲述人:沙坡头区东园镇白桥村村医 崔中山】
哎,不服老不行了。看着村民崔俊山离开的背影,崔中山靠在椅子舒了口气。没想到74岁了,我还坚守在这岗位上。有空时我常常环顾村卫生室,不禁感慨起来,50多年的从医路,经历过的一幕幕竟然像在脑海中播放电影一样清晰!记得1966年刚参加工作时,村卫生室还是土坯房,20多平方米的屋子要同时兼具诊断、配药、治疗等功能,输液只能坐板凳。药柜上摆放着几种常规药,诊疗手段全靠听诊器、体温计、血压计这传统三大件,针管都是重复使用的。

每天,只要有空闲时间,我就用蒸锅煮针管、针头。而且那时我的“行头”只有一个药箱、几片普通的药片、一支针管和几卷纱布,医疗设备真是捉襟见肘。不仅如此,农村医疗保健水平低,村卫生室缺药少药的现象时有发生。为了补充严重短缺的药物、缓解群众没钱买药的窘境,我还亲自采药、种药、制药,降低群众就医成本,解决部分乡亲看病难吃药难的问题。改革开放后,随着社会发展进步,基层医疗单位有了专项资金,基层医疗环境也得到改善。卫生室也“高级”了许多,诊断室、治疗室、准备室等功能室分开设置,心电图、一体机、频谱治疗仪等医疗设备齐全,还给我们配备了统一的办公桌、椅子、输液床、药柜等。而且,卫生室的药品和医疗器材逐渐增多,注射器也更新换代成一次性的,不再像过去一样反复使用。
“都快赶上城里的大医院了。”环境的变化显而易见,村民也纷纷竖起大拇指,我心里美滋滋的。更让我惊叹的是,很快,乡镇、村互联互通形成了一体化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,打通了药品通往村卫生室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满足了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,同时也解决了我们的奔波之苦。随着医改的推进,保障制度不断完善,村民到新农合定点医院都能“刷卡看病”,即看即报销,不仅解决了村民看病难题,还解决了村民少跑路的问题。“小病拖,大病扛,重病就得见阎王。”最初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,现在听不到了。
“忆苦思甜”,想想这些年,中卫市医疗机构逐步改善,乡村家庭医生团队与村民签约,为贫困群众提供家庭医生签约、管理等服务。对于一些年纪较大、出门不便的村民,我们乡村家庭医生团队采取定期上门检查,并通过回访,实时监测村民的健康状况。如今,群众看病不难了、不贵了,健康有了保障,让我这个古稀老人越干越有劲,越干越有信心,让我觉得能成为一名乡村医生,为群众服务,是一件非常骄傲和自豪的事情。而这也是为何退休后,我不顾家人反对,继续返聘上岗的原因。
“爸,我要像你一样,当一名医生,为大家看病。”这是受我影响女儿从儿时就挂在嘴边的话。如今,看着认真为村民检查的女儿,愿望变现实,女儿继承了我这位老父亲的“衣钵”,我感到非常欣慰。(文图均由 全媒体记者 汪文慧 杨珊 整理提供)